找到相关内容82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结夏安居的历史源流

    慈悲济世精神,于每年暑期举办禅七、供佛斋僧法会、小星辰儿童禅修营等种种活动,方便接引学人亲近、听闻佛法,普植善根。  佛制安居,随著僧众生活方式的演变,而有不同的诠释,但其目的都是让僧众得以专心办道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4347228.html
  • 披奉如来戒 住持法王城 --- 乞请受戒的办法

    “众生受佛戒,即入诸佛位”,“戒如海无涯,如宝求无厌”。受戒就要学戒、持戒,《十诵律》云:“佛制比丘,五夏以前,专精律部,若达持犯,办比丘事,然后乃可学经论”。受戒的目的重在持戒,持戒就是要消除生死...

    性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350195.html
  • 写给汉地密乘行者的话

      写给汉地密乘行者的话   佛法之所以能够长久住世,正是因为她始终圆融社会、恒顺众生。佛说:"如果佛制的戒律哪天与国家的法律有出入的话,应该以法律为准."通俗的讲就是:"佛法道法大不过国法."伟大的佛法是缘生缘灭的,她就像清水一样装在杯里成杯形,盛在碗里呈碗状。拒绝一切僵化教条,远离一切迷信偏激,始终不偏不倚,是为中道。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,处世为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国家统一、政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2750782.html
  • 苏曼殊之禅迹

    金夙,后者如百助枫子。寄调筝人组诗就是为百助写的,她是一名歌伎。当百助提出“结合”之意后,苏曼殊就退缩了,搬了佛制来自戒。所以要说他至情至性,他又不够“至”,多了些拖沓、懦弱与顾忌,但刚好是这种精神才能...

    张丹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2151893.html
  • 习惯在临终时的影响

    产生力量!您看我们平常怎么穿衣、穿鞋、怎么刷牙,都有习惯的力量,不必想,它自然表现出来。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在帮助我们——平常就放下不必要的习惯,放下错误的追求,以免临终生障碍。像这样,心一面想佛又一面想...

    道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3453722.html
  • 《园觉经》中关于结夏安居

    《园觉经》中关于结夏安居  若经夏首,三月安居,当为清净菩萨止住,心离声闻,不假徒众。至安居日,即于佛前作如是言:我比丘──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──某甲,踞菩萨乘,修寂灭行,同入清净实相住持,以大圆觉为我伽蓝,身心安居平等性智,涅槃自性无系属故。今我敬请,不依声闻,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,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,不系徒众。   此明结期遇夏,不能入众安居,不为犯律。夏首三月安居者,佛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4555165.html
  • 如何一门深入?

    如何一门深入?   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:「为学应如金字塔,要能广大要能高。」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,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。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,不能成为学问,只能算是常识,所谓门门通,门门稀松;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、□峰造极,就不能够见其成就和独到的特色,那不是专家,而是一般的通才。所以,佛制规定,出家的比丘应该专精于经、律、论的修学,如果资质优秀,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时间,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81956167.html
  • 律航法师著:传戒

    所以名为受戒,而实不知所受者为何戒?戒既不知,如何能持?这是末法时代人不持戒的最大原因。  佛制比丘戒律仪:‘五夏以前,专精戒律;五夏以后,方乃听教参禅。’一般僧尼受过具足戒,在五夏以前怎样去专精戒律呢...以及引礼诸位大德,他们的道范嘉言,一一都铭泐识田,影响身心甚大。区区固不足道,此次同戒兄弟临终安详坐逝者有之,至今过午不食者有之,又岂可因一二人破戒为口实,遽然主张不可传戒耶?  佛制比丘律仪:‘五夏...

    律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93056208.html
  • 丛林与清规的起源

    丛林与清规的起源  《百丈清规》是禅宗丛林制度。从原始佛教到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,僧团大众皆是恪守佛制的戒律及制度生活,后来因气候环境,民俗风情的不同,以及托钵乞食的困难等,遂逐渐修正改变。至梁武帝时,达摩祖师渡海东来,传佛心印法门。此即禅宗初兴之时,此时,仅以道相授受,禅僧多居岩穴或寄附律寺。逮至唐朝中期,禅法传到六祖慧能大师,此一法门大弘其道,盛极一时,求参者日众,因僧众日多居住不便及禅宗特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33456873.html
  • 谈惜福

    寺院中进食必心存五观,“过堂”规矩也是在提醒我们惜福惜禄。  第二是衣著讲求质地结实、款式端正大方,不求怪异,免生邪念。佛制三衣,为出家弟子在作务、接众、法会时所穿,既合乎经济原则,又台乎礼仪,植福惜幅...

    大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1965907.html